利用安卓系统开发的传感器接口,实现智能设备应用的完美融合

利用安卓系统开发的传感器接口,实现智能设备应用的完美融合现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领域中,安卓系统作为最流行的移动操作系统之一,提供了丰富的传感器接口,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通过利用安卓系统开发的传感器接口,智能设备应用得以实现完美融合,为用户带来更加便利和智能化的体验…。

利用安卓系统开发的传感器接口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领域中,安卓系统作为最流行的移动操作系统之一,提供了丰富的传感器接口,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通过利用安卓系统开发的传感器接口,智能设备应用得以实现完美融合,为用户带来更加便利和智能化的体验。

安卓系统提供了多种传感器接口,包括但不限于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温度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地获取设备周围环境的各种数据。开发人员可以利用这些传感器接口获取的数据,为智能设备应用增加各种实用的功能。例如,利用加速度计可以实现智能手环的步数统计功能,利用磁力计可以实现指南针功能,利用温度传感器可以实现温度监控等。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安卓系统提供的传感器接口。

安卓系统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丰富的传感器数据处理和算法支持。开发人员可以通过安卓系统提供的API对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功能。例如,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获取设备的旋转信息,结合算法实现屏幕自动旋转功能;可以通过加速度计和磁力计获取设备的方向信息,实现智能导航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安卓系统提供的传感器数据处理和算法支持。

安卓系统提供了灵活且易用的传感器管理机制,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地对传感器进行控制和管理。通过安卓系统提供的传感器管理机制,开发人员可以实现传感器的开启、关闭、精度控制等功能,从而更好地控制传感器的使用和节省设备电量。传感器管理机制的灵活性和易用性为开发人员开发智能设备应用提供了更多便利。

利用安卓系统开发的传感器接口,实现智能设备应用的完美融合是一项重要且有前景的技术。安卓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传感器接口、数据处理和算法支持以及灵活且易用的传感器管理机制,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通过不断地挖掘和应用安卓系统传感器接口的潜力,智能设备应用将会变得更加智能化、便利化和个性化,为用户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


如何使用Android系统中的传感器功能

如何使用Android系统中的传感器功能?Android系统中的传感器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智能的体验,例如自动旋转屏幕、自动调整亮度和颜色等等。

此外,它们还可用于游戏和健康应用程序。

那么,如何使用Android系统中的传感器功能呢?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传感器和使用方法。

1.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可用于控制屏幕的方向。

当用户把设备旋转视图时,系统会使用加速度传感器读取设备的角度,然后自动旋转屏幕。

在游戏中,加速度传感器可用于控制玩家角色的移动,比如在赛车游戏中使用倾斜来控制汽车的方向。

使用加速度传感器的方法:`java//获取加速度传感器SensorManagersensorManager=(SensorManager)getSystemService(_SERVICE);SensoraccelerometerSensor=(_ACCELEROMETER);//注册传感器(this,accelerometerSensor,_DELAY_NORMAL);//响应数据变化publicvoidonSensorChanged(SensorEventevent){floatx=[0];floaty=[1];floatz=[2];//在这里处理加速度传感器读取的数据}`2.光线传感器光线传感器可用于自动调整设备的亮度和颜色。

在使用设备时,系统会根据光线传感器读取的数据自动调整屏幕亮度。

同时,它还可用于在摄像头应用程序中自动调整曝光时间和白平衡等参数。

使用光线传感器的方法:`java//获取光线传感器SensorManagersensorManager=(SensorManager)getSystemService(_SERVICE);SensorlightSensor=(_LIGHT);//注册传感器(this,lightSensor,_DELAY_NORMAL);//响应数据变化publicvoidonSensorChanged(SensorEventevent){floatlight=[0];//在这里处理光线传感器读取的数据}`3.重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可用于检测设备的运动方式。

例如,当用户将设备倒置时,重力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这种运动,并自动调整屏幕方向。

在游戏中,重力传感器可用于控制玩家角色的跳跃方向。

使用重力传感器的方法:`java//获取重力传感器SensorManagersensorManager=(SensorManager)getSystemService(_SERVICE);SensorgravitySensor=(_GRAVITY);//注册传感器(this,gravitySensor,_DELAY_NORMAL);//响应数据变化publicvoidonSensorChanged(SensorEventevent){floatx=[0];floaty=[1];floatz=[2];//在这里处理重力传感器读取的数据}`总结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Android系统中的三种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和重力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不仅可以用于自动调整设备的屏幕方向、亮度和颜色等,还可用于游戏和健康应用程序。

对于开发者来说,了解这些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应用程序体验。

华为造什么车

么叫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它究竟提供什么?

“造好”车和造“好车”,这是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10月22日在工信部与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演讲中提出的概念。第二天,他专门率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副总裁何利扬和记者见面,进一步阐述这两个概念。

乍一看,以为有点故弄玄虚,这到底区别在哪里?但是如果理解华为对于正在到来的未来汽车的理解,就明白他实际讲了两层意思,一方面阐明了华为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华为在这方面卓越的能力。

其一,“造好”车,表明车的内涵变了。汽车产业与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在融合,未来的车就是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未来的车中,ICT重要性越来越高,机械的成分没有太多改变。也就是,要“造好”车,不能仅仅只是造机械的部分,那样的车是不完整的,不符合未来甚至当下需求的。

2018年10月前,华为消费者BG有着非常强烈的自己造车欲望。2018年10月,最终清晰了自己的战略选择:华为不造车,聚焦于自己占据优势的ICT技术,确定自己的定位是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图为华为在东莞松山湖研发基地掠影

徐直军认为,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将成为人类社会新的革命性发展引擎,其影响远远超过汽车和ICT两个行业本身,对人类社会、对汽车产业、对人的出行带来巨大的改变。

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将成为持续价值创造的平台。传统手机走向智能手机之后,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整个产业界持续创造价值的平台。一旦汽车从传统汽车走向智能网联汽车之后,也将成为整个汽车生命周期内,为产业界持续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持续提升体验的平台。

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将使未来整个社会从拥有汽车变为拥有与出行服务相结合。

它也将使车内的娱乐系统一改几十年不变的传统,现在蓬勃发展的智能终端产业链和生态通过智能座舱系统,能够把手机的硬件生态与应用生态带入到汽车之中。

传统的汽车是基于EE架构(也就是总线+分散控制的架构)设计,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将是采用分布式网络+域控制器的架构,也就是华为所言的CC(计算+通信)架构。

因为智能网联让车不再是孤立的一个个机械物体,这个时候,汽车的安全观念已经从传统的安全(SAFETY)走向可信(TRUSTWORTHY)的方向。这样的汽车面临的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问题。

其二,造“好车”,实际是表明华为的实力。华为不仅能帮助车企“造好”车,更能造“好车”。2019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华为汽车业务首次公开亮相,徐直军当时主要谈的就是华为的使命是能帮助车企“造好”车,而这次论坛上,他具体解读的就是华为如何造“好车”。

先前,注意到ICT行业和汽车行业的融合趋势,华为在过去的四到五年里一直在探索,在汽车行业走向和ICT融合过程中,在自动驾驶、电动化助力汽车产业的过程中,怎么发挥自己在ICT行业的技术积累优势,以促进传统汽车产业走向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一度萌发了自己造车的念头。

徐直军表示,2018年10月前,华为消费者BG有着非常强烈的自己造车欲望。“他们讲苹果在做车,我们为什么不能做车?”2018年10月,最终清晰了自己的战略选择:华为不造车,聚焦于自己占据优势的ICT技术,确定自己的定位是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为广大的车企提供部件和解决方案,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华为认为,中国汽车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质量基本提升上来了,制造能力也起来了。中国和全球不缺汽车制造商,缺的是能面向未来“四化”持续提供技术和部件的企业。这些部件和技术恰好多是华为已拥有的技术,这最符合华为的基因,也是这最终促使华为在汽车业务上下定决心。

2019年5月29日,任正非签发组织变动文件,同意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管理。同时,任命此前华为无线网络业务部和日本运营商业务部总裁王军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

两天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正式成立。在华为的组织架构当中,BU和BG是并列的一级部门,目前华为共有3个BG部门,2个BU部门,即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CloudBU和如今成立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那么,华为作为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增量部件提供商,将到底如何给车企提供的产品和技术方案?这个问题在4月上海车展的时候还不是那么清晰,如今徐直军或者华为已经能够很清楚地对外传播了。

徐直军说:“传统机械部分不是华为的优势,你让我做底盘,我做不出来。你让我做发动机,我也做不出来。我们很清楚,华为就是做ICT技术,适应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匹配一下,能做什么,才做什么。”

他认为,未来走向完全自动驾驶、电动汽车以后,一个车的价值构成60%-70%和电子、计算、通信、软件相关,传统部件构成只占30%-40%。特斯拉本质上是把价值构筑在跟电子相关的硬件和软件上,硬件可以更换,软件可以升级。

“这也许有点危言耸听,但做我们这个行业的,肯定看到了这个趋势。”徐直军说,“车的价值未来更多地构筑在ICT技术范围内。”徐直军认为,这是传统汽车企业面临的挑战,当然作为集成商的整车厂,原有的品牌价值是存在的,这是他们相对于供应商的一个壁垒。

华为给对手树立的门槛就是“一个架构为基础、三个平台为发展重点、联接和云服务并举”。

一个架构,就是前面所指的“计算+通信”的CC架构;三个平台指的是MDC智能驾驶平台、CDC智能座舱平台和VDC智能电动平台;联接指的是华为智能网联解决方案,解决车内、车外网络高速连接问题;云服务则是基于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如在线车主服务、娱乐和OTA等等。

“现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面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基本上涉足从传统汽车到电动汽车以及走向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增量部件,这体量得有多大?”徐直军如此感叹。

但他表示,华为对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还没有盈利预期,“我们的要求就是好好做产品,做出竞争力,产品有竞争力,市场规模逐步就出来了,自然而然就能挣钱。我们做5G也是这样的,原来在做产品阶段,也不知道哪一年才能挣钱。真正把产品做好了,发现挣钱的时间比原来预料的更早”。

是什么让华为如此自信?徐直军说:“外界拿我们跟博世比,实际上我们跟博世做的东西不一样。”

造车造的一定是一个平台

全新CC架构给传统汽车业一个走向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捷径

“如果有远见,造车造的一定是一个平台,而不是一个车。”徐直军认为,从传统车走向智能网联汽车,必须对传统电子电气架构进行改变。

纵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最核心的是它革新了传统汽车EE(电子电气)架构和计算架构,利用CC(计算与通信)架构,让汽车有了软件定义并持续创造价值的可能,这也可能真正让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迎来黄金发展期。

汽车行业传统的EE架构,采用的是总线+分布式功能单元的架构。它的设计思想是硬件定义规格,其特点是功能驱动的垂直设计,资源专用;同时,专用传感器、专用ECU和专用算法;还有开发周期长,不可扩展。

当然,这种架构对于传统汽车是可行的,因为ECU数量少——1993年,奥迪A8使用了5个ECU。但随着车辆电子化程度增加,或者传统车开始走向智能网联阶段,车内ECU数量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豪华车超过了100个,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因为EE架构,不同的ECU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导致算力不能协同、互相冗余;不同ECU不同的嵌入式OS和应用程序,导致无法统一维护和OTA升级,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更无法与硬件进行便捷编程;ECU数量的急速增加,增加了内部通信需求导致线束成本和装配成本增加。

“CC架构和传统EE架构存在本质的不同,传统EE架构不可能走向智能网联汽车。”徐直军说。

比如智能驾驶,它涉及传感器环境感知、高精地图/GPS精准定位、V2X信息通信、多种数据融合、决策与规划算法运算、运算结果的电子控制与执行等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一个强劲的“大脑”?(MobileDataCenter,MDC,即移动数据中心)来统一实时分析、处理海量的数据与进行复杂的逻辑运算,算力需求非常巨大。当真正走向自动驾驶的时候,感知、处理和决策的信息量更加巨大,决策内容还要保证准确,还要发指令,直接掌管四个轮子。而把这些巨量信息传送到MDC,就需要很大的网络带宽,用通信语言来说,就是要10Gbps接口,甚至25Gbps、100Gbps接口。

徐直军说:“走向自动驾驶,CC架构是必然的。全球交通事故90%是驾驶员误操作造成的,在真正走向自动驾驶以后,MDC是要取代人的,要做得比人更厉害,人为事故将基本消除。”

CC架构的设计思想是软件定义功能,它包括分布式以太网络和三个域控制器。它能够实现资源与功能解耦,共享资源池,而且软件可升级、硬件可更换,传感器可扩展。

“我们未来希望把车上的上百个ECU和智能驾驶网联电动的能力,放到三个域控制器,然后通过以太网连起来,把所有的传感器连起来。”?徐直军说,“为什么搞分布式网络呢?因为,未来车需要不仅一个以太交换机,可以每个角放一个,每个角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都直接接到这里,从而把线束减少。”

华为提出CC架构属于水到渠成。它本身就做以太网络,现在只要研究以太交换机技术怎么满足车的场景需求。这个架构,除了一个域控制器控制智能驾驶外,还有两个域控制器分管智能座舱和整车控制,每个域控制器都有一个操作系统。

智能网联汽车未来要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需要360度实时感知,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的数据要实时、高效地传到MDC,这就需要高速以太网络,用通信的语言来说,需要10Gbps接口,甚至25Gbps、100Gbps接口,传统EE架构不太可能实现的,需要走向计算+通信的架构,也就是CC架构。

虽然很多人只知道特斯拉是电动汽车,但它却是率先走向智能网联汽车的造车新势力。汽车行业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理解,大多来自特斯拉MODELS以及后续车型。在特斯拉出现之前,汽车更新一个导航软件都需要回到4S店,当特斯拉通过OTA的方式,不断为旗下存量车提供更好的娱乐服务、增强Autopilot辅助驾驶能力,甚至是提高车辆性能(如加速更快、续航里程更长),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科技体验的同时,也让整个汽车行业感到震惊。

再以Model3搭载的特斯拉最新一代的电子电气架构为例,其中央计算模块(CCM)将智能驾驶域(ADAS)和信息娱乐域(IVI)整合在一起,加上左车身控制模块(BCM-LH)和右车身控制模块(BCM-RH),彻底取代了之前的上百个ECU控制器和线束组成的复杂架构。

除了特斯拉,德国大众集团也在进行大规模电气化变革,通过收购软件供应商和内部设立大规模的独立软件团队来实现电子电气架构大幅精简、软件定义汽车的目标。

徐直军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现在所有的车企都在研究新的架构,只是叫的名字不一样。华为叫CC架构,因为计算和通信是它的本行。“不同的车企叫的名字不一样,未来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可能CC架构叫多了,就叫CC架构了”。

不过,就整体而言,目前中国车企包括造车新势力,还难以找到一个类似特斯拉那样的产品,从底层架构到驾驶体验、娱乐体验和车身控制的整体解决方案。“现在真正像特斯拉这样的车企少,大量的车企是做机械出身,缺少电子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能力,他们希望有合作伙伴。”徐直军说。

华为开发的全新CC架构给了中外传统车企包括中国造车新势力一个走向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捷径。

基于CC架构,华为通过掌管驾驶、座舱和整车控制的三个域控制器,打造三大平台——MDC智能驾驶平台、CDC智能座舱平台和VDC智能电动平台,并通过提供芯片+操作系统将每一个平台都打造成一个生态系统。

那么,CC以太网架构什么时候真正落地?

徐直军对汽车商业评论说:“至少我们跟大量合作伙伴合作过程,已经不是传统EE架构。未来的车是一个持续创造价值的平台。这个平台和产业结合起来,硬件可以更换,软件可以升级,消费者在车的生命周期内为相应体验升级付费,持续为产业链创造价值。”

“平台+生态”智能驾驶战略

已经有车厂在华为MDC智能驾驶平台开发板上做智能驾驶应用

2018年10月15日,在HUAWEICONNECT2018大会上,华为发布了支撑其无人驾驶战略的重要载体——涵盖芯片、操作系统和开发框架的使能自动驾驶的移动数据中心(MDC,MobileDataCenter)平台。

当前华为已经推出了MDC智能驾驶平台,支持L2+到L4级别自动驾驶。它基于华为核心主打AI算力需求的昇腾芯片和智能操作系统来实现。

昇腾310芯片使用了华为自研的高效灵活CISC指令集,每个AI核心可以在1个周期内完成4096次MAC计算,集成了张量、矢量、标量等多种运算单元,支持多种混合精度计算,支持训练及推理两种场景的数据精度运算。

作为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NPU),昇腾310芯片集成了FPGA和ASIC两款芯片的优点,包括ASIC的低功耗以及FPGA的可编程、灵活性高等特点,从而其统一架构可以适配多种场景,功耗范围从几十毫瓦到几百瓦,弹性多核堆叠,可在多种场景下提供最优能耗比。

英伟达使用的Xavier算力为30TOPS(TOPS:万亿次/秒),功耗则达30W,能效为1TOPS/W。它的算力高但能耗也高。华为昇腾310?算力为16TOPS,功耗仅为8W,能效为2TOPS/W。

MobileyeEyeQ4,算力为2.5TOPS,功耗为3W,能效0.83TOPS/W,据称EyeQ5算力是上代产品的10倍,但预计要在2021年铺货。相比之下,目前华为昇腾310的优势也格外明显。

基于此,不管是昇腾310最优的算力和功耗,还是其统一架构可以适配多种场景,都决定了其必然成为华为自动驾驶MDC智能驾驶平台的核心。

一般认为,L2需要的计算力<10TOPS,L3需要的计算力为30~60TOPS,L4需要的计算力>100TOPS,L5需要的计算力目前未有明确定义(有预测需要至少1000TOPS),目前的计算平台仅能满足部分L3、L4级别的自动驾驶所需。

华为能够支持L4级别的智能驾驶平台,基于8颗昇腾310AI芯片,算力高达352TOPS,整体系统的功耗算力比是1TOPS/W,可谓同行中的佼佼者。

同时,按照市场上对于自动驾驶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华为通过增减昇腾310芯片的数量和激光雷达,开发出能够算力与之相匹配的MDC智能驾驶平台产品。

也就是说,华为MDC智能驾驶平台可针对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算法,用一套软件架构,不同硬件配置,就能够支持L2+~L4自动驾驶算法的平滑演进升级。

徐直军说,华为最大的优势就是AI与云的能力,以昇腾芯片+智能操作系统为基础,打造MDC智能驾驶平台,华为还通过开放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希望跟广大的部件提供商、集成商、应用开发商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三个生态——传感器生态、智能驾驶应用生态和执行部件生态,最终促进整个汽车产业走向智能驾驶,也就是华为所言的通过?“平台+生态”战略,使能智能驾驶进入快车道。

其一是传感器生态,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等,让这些传感器方便与MDC连接在一起。徐直军表示,MDC智能驾驶平台必须构筑一个生态,因为它是大脑,所有传感器的东西都要连过来,要相互认识。

当然,作为选择之一,华为也会利用自己的5G技术来开发毫米波雷达,实现全天候的成像,同时我们也会充分利用全球领先的光电子技术,开发激光雷达,真正解决激光雷达面临的成本问题与性能问题。

目前,全球毫米波雷达领域大致形成了ABCD(奥托立夫Autoliv、博世Bosch、大陆Continental、德尔福Delphi)控场的局面,但即便是频率最高的77G毫米波雷达,分辨率仍然过低,不仅无法对行人和障碍物进行精准的建模,在传感器融合和同步、AI算法处理上,毫米波雷达的原始数据也不够友好。而激光雷达的高成本也让众多玩家苦恼不堪。华为如果在这两个方面有突破,对于智能驾驶的传感器领域可以说是重大突破。

其二是智能驾驶应用生态。华为的MDC智能驾驶平台,包括硬件平台(自研CPU/AI芯片)和自研车控操作系统。华为的自动驾驶操作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就像智能手机的安卓或者类似于鸿蒙,要支持所有的车企、Tier1和应用开发商,让他们基于这个操作系统开发各种各样的智能驾驶算法、应用,支持汽车产业来不断提供智能驾驶创新功能和服务。

其三是执行部件生态。智能驾驶最重要是指挥,它是一个大脑,它要指挥最终执行部件怎么动,这里也要有接口,接入任何厂商的电驱、电动等各种执行部件。“我们把接口的标准打造好,让MDC跟所有的执行部件容易配合。”徐直军说,但华为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问题和挑战,需要建立广泛的生态联盟,凝聚共识,来推动标准建立。

那么,华为的MDC智能驾驶平台在整个汽车业自动驾驶进程中,它占的分量到底有多重?到底它现在能够推进自动驾驶进程到什么地步?

徐直军这样回答汽车商业评论的提问:“为什么叫智能驾驶,没有讲自动驾驶呢?完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是终极追求。自动驾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实现彻底的无人驾驶,但是走向这个终极目标过程中,它能够创造价值。特斯拉已经给大家创造了价值。”

比如特斯拉做了几个智能驾驶的功能,消费者很喜欢。他提出了中国道路交通情况下,三种功能大家都会喜欢,分别是自动泊车功能、车自己找停车位功能还有交通拥堵情况下的跟车功能。

目前,华为已把MDC智能驾驶平台开发版提供给了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在这个平台上做智能驾驶应用。

智能全场景出行体验

智能座舱不只是屏多屏少问题,华为CDC智能座舱平台怎么干?

关于智能座舱,最近两年来在汽车业界也是非常时髦的话题,但是要真正做好甚至谈好,很不容易,因为这也是一个不断演进中的汽车未来。

现在,汽车中的屏越来越大似乎是智能座舱的一个标志,但显然,大多数承载的生态和传统车没有太多区别,我们对华为CDC智能座舱到底有什么期盼?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智能座舱是由不同的座舱电子组合成完整的体系,不是简单地以液晶仪表、HUD、中控屏及中控车载信息终端、后座HMI娱乐屏、车内外后视镜等为载体,而是将人工智能、AR、ADAS、VR等技术融入未来的座舱布局之中,提升用户的用车体验,给之以传统汽车所没有的服务。

智能驾驶舱产业链,以中控平台为基础,逐渐向液晶仪表、抬头显示和后座娱乐延伸,实现多层次信息的处理操作和独特的人车交互。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是智能驾驶舱信息交互的重要载体,IVI能够实现包括三维导航、实时路况、IPTV、辅助驾驶、故障检测、车辆信息、车身控制、移动办公、无线通信、基于在线的娱乐功能及TSP服务等一系列应用,极大地提升了车辆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驾驶舱升级路径可类比智能手机,相比ADAS,驾驶舱电子产品形态更加丰富,全球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且一切都还在演变之中,并无真正的寡头。

回到华为的CDC智能座舱平台。所谓CDC,即CockpitDominController,座舱域控制器。它可实现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在硬件、软件和应用生态等全产业链的无缝共享,建立起的以汽车场景为主的数据中心。

这种共享有三:其一,于智能手机Kirin芯片构建IVI模组,发挥产业链协同的规模效应,降低硬件成本;其二,基于鸿蒙OS,共享华为“1+8”生态,实现跨终端的全无感互联;其三,享智能手机丰富APP生态提升用车体验开放API,使能跨终端伙伴发展智能座舱应用。

这其中,与传统的多芯片方案相比,单芯片方案驱动智能座舱,类似于座舱域控制器的方案,可以精简座舱处理器布局,极大地降低系统成本,并能提供多屏互动等全方位的智能互联体验。

一芯多屏的智能座舱已经成为趋势。比如2018年8月7日安波福宣布将为长城汽车全新一代的哈弗和WEY品牌提供单芯片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可同时驱动全彩液晶仪表、抬头显示和中控娱乐等车载电子系统的所有功能。再比如,2019年初华阳集团推出了新一代车规级芯片8以及最新车载操作系统AndroidP信息娱乐方案。

与此同时,在智能座舱方面,车载硬件也向模块化方向发展,软件系统的比重不断增加。一些汽车厂商开始将IVI进行模块化布局,能够减少不同车型配置的复杂程度、加大单品模块的重复利用率。

但华为的CDC智能座舱平台看起来更胜一筹,按照徐直军的说法就是要把华为智能终端积累的硬件生态、软件生态、应用生态带入到智能座舱。除了提供娱乐服务,未来自动驾驶实现后,会有更多的乘客服务和安全服务。

他说:“我们在中国、在全球都拥有大量的智能手机用户,整个产业界建立了广泛的智能终端生态,真正实现了规模化、低成本。智能座舱是在车上,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智能终端和智能座舱平台共享一个生态。”

徐直军说,华为跟车企沟通CDC智能座舱想法,大家最欢迎把华为智能终端的生态搬到车上,共享智能手机生态。同时,开发API,使能跨终端伙伴发展智能座舱应用。

比如不光整个娱乐系统,未来仪表盘AR显示,以及判断驾驶员没有自动驾驶之前是不是睡觉、是不是分心,也就是驾驶员监控系统(DMS),等等,都可以通过智能座舱平台来解决。

华为希望通过芯片+OS+生态,使能数字座舱,构建智能全场景出行体验。这些体验包括智能护驾、信息娱乐/车家互控、全生命周期服务、智真办公和家庭影院。它提供的智能服务引擎包括座舱感知、决策和控制,多模态实时交互、人车家无感互联和服务找人。

华为最终构建起的智能座舱的生态,硬件是可以更换的,应用是不断更新的,软件也是可以不断升级的。独立的账号体系、云服务和整车OTA能力,成为汽车座舱智能化所趋的大势。

android传感器设备驱动怎么做的

Android 是面向智能手机和其他便携式设备的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OS)之一。

它为多种传感器提供了标准的API 接口,包括加速度计。

加速度计的标准API 定义了原始加速度数据的坐标系统。

用户必须将从传感器中读取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标准单位,并使其符合系统定义的坐标方向。

本文介绍了Android 中的坐标系统是如何定义的,以及如何在Android 系统的驱动代码中对3 轴加速度计数据的方向和坐标进行转换。

本文讨论的示例代码基于飞思卡尔的Android 2.2 和2.3 驱动程序,加速度计则以飞思卡尔的MMA8452Q 加速度传感器为例。

关键词:加速度计,传感器驱动,Android一部智能手机或便携设备应具有Wi-Fi 和互联网功能,能够运行应用软件等诸多特征,而且一定会具有内置传感器。

高端智能手机可能集成接近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3 轴加速度计,以及磁力计等多种传感器。

Android 2.3 添加了一些支持多种新型传感器的API,包括陀螺仪、旋转向量、线性加速度、重力和气压传感器等。

应用软件可以使用这些新型传感器,将它们组合起来,就可以实现高精确度的高级运动检测功能。

3 轴加速度计或低g 值传感器是Android API 支持的传感器之一,具有特定的坐标系统,可以给应用程序提供标准的接口数据。

坐标空间的定义与手机屏幕的默认方向有关

鸿蒙系统能兼容手机电脑和智能设备,这是怎样实现的?

鸿蒙系统它本身支持两种模式,一种是手机模式,一种是电脑模式。

就比如现在华为、荣耀的高端手机,单独使用就是手机模式,通过HDMI线连接显示器或者电视屏幕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台电脑。再配合蓝牙或者无线鼠标和键盘,使用体验上和普通的电脑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华为

鸿蒙系统如果能够做到兼容安卓应用,那么理论上应该也支持这种电脑模式。在电脑模式下,鸿蒙系统实际上运行的仍然是手机端的APP,而并非我们在windows系统下常用的那些软件。这就需要华为与国内的应用开发者进行深入的合作,为鸿蒙系统的电脑模式开发专属的办公软件甚至游戏。因为华为手机的用户可能都用过电脑模式,虽然它可以进行浏览网页和简单的文档处理,但和windows系统相比还是非常简陋的。

鸿蒙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云电脑”,即鸿蒙系统本身并不是一台真正的电脑,它只是提供一个电脑系统的入口,是一个远程管理工具。真正的电脑系统位于云端,也就是华为的服务器上。用户只是通过鸿蒙系统来远程操作云端电脑系统,这样一来就可以使用大家熟悉的windows系统系统。

鸿蒙

虽然“云电脑”的概念在如今并不罕见,但普遍存在延迟高的问题,网络稍微波动一点儿就会严重影响使用体验。而鸿蒙系统未来可能会与5G网络结合,实现更高的网速和更低的延迟,来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云电脑”操作体验。理论上在5G网络下控制云端电脑进行操作办公软件,甚至玩游戏、看视频都是可以的。

不过“云电脑”仍然依赖于微软的windows系统,而且没有网络的时候就无法正常使用,局限性太多。所以我认为鸿蒙系统走的还是第一个条路子,即手机模式和电脑模式共用一套代码和APP,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开发难度,并且迅速推进鸿蒙系统的普及,但这条道路也离不开第三方开发者的支持,靠华为“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

智联未来系列|AIoT应用场景全速前进,消费安防率先爆发

Jarvis, are you there?At your service, sir.

电影艺术中关于 科技 的想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也将回归生活。

伴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电子工程师的创新设计将驱使AIoT的应用设备终端完成从单机智能到互联智能,最终实现主动智能的三个发展阶段,到那时,每个家庭都能拥有像Jarvis一样的智能管家。

根据应用对象不同,AIoT的应用场景可分为消费驱动的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政策驱动类的智慧城市、智慧安防等;以及产业驱动的智能工业、智慧物流等。

当前,全球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观念也在改变,当金钱不再是物欲的禁锢,万物皆可种草。就在这时,以智能音箱、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功能不断迭代,人们对能够提升生活质量的智能化产品逐渐“真香”。

消费刺激市场需求增长,在AIoT应用场景中,以消费类为主的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等应用率先爆发。

于此同时,智慧安防也正在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安全感。

“Jarvis,开灯”

现如今,以小米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已经拎包入住到各家各户,为理想的家庭生活增添更多生机。

智能家居是以居民住宅为核心平台,利用无线通讯、云计算以及AI等技术实现设备智能化和互通互联,无线连接技术和低功耗芯片设计技术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

智能家居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智能单品阶段(智能家居1.0)、互联互通阶段(智能家居2.0)以及全面智能阶段(智能家居3.0)。

目前,智能家居正以单品起步,逐步向智能化+全面互连的方向发展:

产品智能化: 通过在智能终端中引入 AI 处理单元,借力智能语音识别、智能视觉技术,进一步提升产品智能化。

全面互连: 从独立智能化单品逐步迈向全屋多品互连,进而实现全面智能。根据相关研究,在全面智能阶段,智能家居系统将有统一的人工智能枢纽,基于传感器/通讯芯片等硬件设施以及深度学习、交互语言等多技术的集成下,能够洞察用户需求,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但由于中短期内无线通讯协议之间无法相互取代,并且不同设备通讯标准的统一也难以实现,因此,在网关IP层、云端和APP上实现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成为当前场景应用的较优解决方案。

根据IDC和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预计全球智能家居规模将在2023年达到1320 亿美金,年均复合增长率13.3%;而中国智能家居规模在2019年达到167亿美金,预计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20亿美金,CAGR约为17.7%,增速显著高于全球。

不仅如此,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也十分惊人。据IDC和Strategy Analytics统计,2019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达到8.3亿台,预计2023年出货量将达到15.8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17.5%。而中国的智能家居设备在2019年出货量达到2.1亿台(占全球的 25.3%),预计2023年出货量将达到4.5亿台(占全球的28.5%),年均复合增长率21.0%,增速高于全球。

从细分产品出货量的情况来看,普及度较高的智能影音 娱乐 设备(包括电视/机顶盒等)与智能音箱预计以10%左右增速持续增长,而智能照明设备和家庭安防监控设备将迎来30%左右的高增长。

“Jarvis,放个电影”

在AIoT应用场景中,多样化、碎片化的智能终端作为交互入口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并丰富大家的智能家居生活体验。

其中,AI音视频终端通过语音识别、智能视觉等关键交互技术的升级带头兴起,成为智能家居市场的爆款。

更大、更高清的智能电视也要会“动脑”

目前,我国智能电视行业发展已逐步趋于成熟,渗透率较高,但随着AI技术与电视行业的融合,智能电视也需要向3D、更高分辨率、更高画质、更大尺寸、更智能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与其他设备的联动比例较低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智能电视 SoC 芯片是智能电视的核心硬件,芯片计算能力是智能电视新品升级的核心,目前内置 AI 加速神经网络、支持4K/8K高清视频解码的产品逐步被推出。

以晶晨股份产品为例,其推出的AI音视频高端系列SoC产品,进一步升级采用业界领先的12 nm制程工艺,同时内置神经网络处理器,支持远场语音升级版和杜比vision,新一代产品还支持AV1解码。

小巧的机顶盒也要当“领导”

随着智慧城市与智能家居等 AIoT 场景的持续推进,智能机顶盒扮演的角色将从单一的视频传输逐渐转变为家庭控制、协调的中心枢纽之一,并成为家庭信息的重要入口。

机顶盒SoC芯片主要包括数字信号的解码、处理、编码、输出等模块,用以实现多种多媒体音视频信号在多媒体终端产品上的呈现。通常,每台机顶盒均配置1颗主芯片,如此一来,随着全球网络机顶盒市场的不断增长,也将为网络机顶盒芯片市场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国内企业在OTT机顶盒芯片市场具有较高话语权。根据格兰研究数据显示,2018年 IPTV和OTT TV机顶盒芯片市场以海思、晶晨出货为主,两者的市场占比超过九成,市场集中度高。

国产智能音箱也要国际范儿

智能音箱是具备语音交互系统、可接入多种设备和丰富内容的智能终端产品,是交互场景应用的典型代表之一。

智能音箱通过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实现了居民用户对家居设备的声音控制,其关键意义在于将智能家居控制方式从手机、TWS耳机的终端化向去终端的方向演化。虽然国际巨头亚马逊、谷歌、微软、苹果等入局较早,但国内企业小米、网络以及阿里势头迅猛,目前合计市占率约达到38%。

处理器主控芯片是智能音箱产品的核心,其算力与集成度的提升将增强智能音箱的AI交互功能,同时也将作为国产芯片的主要竞争力。当前,国内企业智能音箱芯片产品已逐步打入国际巨头产品供应链,全志、晶晨、创锐讯、网络、君正等国产智能音箱主控芯片都是市场主流。

“大眼睛”的智能机器人也要很酷

家用智能机器人由于具有可移动性,有望成为连接用户和其他家用智能终端的纽带,以增强家庭中智能化设备的集成程度,实现智能硬件联动。当前,扫地机器人作为代表已经是智慧家居中最“酷”的产品,居民对其接受度越来越高,需求量也在逐年高速增长。

以小米扫拖机器人为例,其全新升级版产品使用了3D精准避障+AI智能导航系统,可以感知家庭各种环境,真实还原家庭布局,清晰识别障碍物,实现多维立体避障。

视觉技术不仅是智能机器人的“眼睛”,也将助力AIoT场景交互方式的持续优化。其中,3D Sensing作为关键技术备受瞩目。在3D Sensing的三大方案中,双目立体成像开发难度较高,目前以结构光方案和TOF方案技术落地更为迅速。

“Jarvis,播放音乐”

TWS (真无线立体声)耳机依托于语音交互功能和降噪能力的升级,有望成为 AIoT 智能交互入口,未来用户可通过佩戴TWS耳机与智能家居等产品进行远程、实时交互,实现对空调、开关等产品的语音控制。

在芯片方面,TWS耳机的智能蓝牙音频芯片需要有更高的算力、灵活的平台化能力、小尺寸高集成度以及相对较低的功耗,来应对各方面的需求。

新冠疫情的爆发强化了人们对于 健康 的需求,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 健康 可穿戴设备作为 健康 检测的重要接口,需求持续升温。目前智能手表已具备GPS、心电图、心率传感、血氧监测等能力,未来仍将引入血压、震颤等监测功能,人类的 健康 警报器逐渐成型。

AR/VR设备作为AIoT核心智能硬件,行业重回升势。在5G技术解决传输时延问题后,VR硬件的NED(Near-eye Display,近眼显示)技术、感知交互以及算力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教育、网游等VR应用将拉动设备的爆发式增长。而短期内,AR设备受限于硬件技术,且头显、一体机设备难以大规模放量,仍属于潜力无限的蓝海市场。

“Jarvis,打开摄像头”

智能安防是建设“安全城市”、“智慧城市”的必要场景,智能安防应用设备主要包括智能锁、智能枢纽、警报器、摄像头和感测器等,其中市场规模最大的是摄像头。安防摄像头在智慧城市中担任哨兵的职责,随着AI以及5G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视频监控摄像机将会逐步被替代。

从下游市场来看,智能安防主要是由To C端的消费类安防监控产品、以及To G的智慧城市安防所构成:

在高清智慧安防监控实现“看得见、看得清、看得远、看得懂”的高要求过程中,高清化的需求将推动集成高清ISP(Image Signal Processing,图像信号处理)功能、模拟高清信号调制器的ISP芯片成为模拟高清市场的主流;全高清实时编码SoC芯片将成为网络摄像机市场主流,同时,具有更高像素编码能力的SoC芯片也将得到大量应用。

另一方面,AI技术将提升安防监控的智能化水平:

1.产品支持AI算法以及对应算力大小:AI-IPC SoC 芯片属于高端系列产品,其带有神经网络推理引擎可支持多种智能算法应用,而算力则是衡量 AI IPC 芯片的关键指标,算力越高表示其性能更加优异。例如瑞芯微推出AI IPC产品,最高算力可达2TOPS;

2.最高分辨率:IPC SoC可支持的最高分辨率越大说明产品性能相对更加优异。当前主流多为 2、3、5、8MP。例如,海思的3519和3559两大高端系列最大分辨率达到 67MP以及140MP,技术领先于其他厂商;

3.支持的视频编码:目前厂商积极开发支持新编码协议H.265的产品。在相同的图象质量下,相比H.264,通过H.265编码的视频大小将减少大约39-44%;利用 1~2Mbps的传输速度传送720P(分辨率1280*720)普通高清音视频传送具备多重优势。

在智能家居与智能安防两大AIoT应用场景中,多样化且富有创新性的产品是下游企业的战略重点,而拥有全面产品线布局的核心处理器SoC上游供应商将在市场中占据高位。而对于全球居民来说,AIoT的落地就是在搭建真实的漫威世界,将复仇者联盟留在身边。

下期 《智联未来系列汽车 与工业进入提速期,AIoT蓝海市场暗流汹涌》 将为大家带来 汽车 与工业AIoT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敬请期待。

物联网将助华为营收破万亿?全球企业跑马圈地

文/杨剑勇

物联网这一词汇蕴含的内容及其广阔,各行各业充满期待,且发展迅猛,随着物联网设备不断扩大和传感器大规模的部署,所采集到的大数据将会是物联网核心,是一个以数据驱动的产业,使得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也将创造更多的商业机遇,在即将到来的个万物互联时代,谁有数据谁就可以赚更多的钱。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当时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学生以免下楼喝可乐空手而归,或者可乐不够冰,于是在可乐售卖机连接至互联网,远程监控可乐机状态,包括可乐数量等,被视作为最早的物联网案例。

在1999年,美国Auto-ID提出“物联网”概念,指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并在2005年期间,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到了2008年后,各国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寻找经济新增长点,各国政府开始将目光聚焦在物联网产业上,纷纷推出基于本国家的物联网相关政策。

物联网被视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2009年8月,中国在江苏省无锡市提出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开启了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新纪元,至此中国迎来蓬勃发展,截止2015年中国物联网规模高达7500亿元人民币,2016年有望突破万亿规模。

然而,物联网提出已有二十多年,作为互联网发展延伸和扩张的一部分,但处在早期发展阶段,就像一列列车,大家争相挤上去,于是物联网成为近年来最热门关键词之一。不过,大多数人对物联网依然陌生,也低估物联网的影响,简单来说,物联网是让所有物体连接到互联网,更深入一点,物联网是让原本了无生机的物体通过“联网”获得强大的生命,使物体具有学习能力,并可感知用户的行为,实现更加智慧的人机互动,以达到服务无人化的境界。

争夺物联网 科技巨头争相布局

在争夺物联网中,无论是苹果、谷歌、IBM、微软等国际科技巨头,还是华为、中兴、以及BAT等为代表的国内科技力量,都已瞄准物联网这一新风口。长期关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杨剑勇指出,作为引领物联网发展的IBM,多年前不仅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也成立了物联网事业部,同时IBM的Watson物联网全球总部也在慕尼黑开张,Watson(沃森)是IBM的认知计算机,凭借Watson强大的人工智能进军物联网领域。

(一)操作系统

每一个时代的更迭,操作系统是产业进步与引爆的关键所在,PC时代下的Win系统,移动互联网下安卓和iOS两大操作系统,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由于平台碎片化和多样化等属性,很难像移动互联网那样由智能手机作为核心,在这个时代中更需要适用于各细分领域的各种物联网智能设备的操作系统。

谷歌是物联网积极探索者之一,自32亿美元收购Nest公司后,又收购了dropcam、revolo智能家居公司,也推出了Google Home产品来争夺智能家居控制中心,同时也率先发布了物联网操作系统 ,这款操作系统提供大量的安卓开发接口和谷歌基础服务,可以让物联网设备的开发者快速进行功能开发。

曾经在PC互联网时代称霸的微软,自然不会错失物联网时代下的操作系统之争,针对物联网设备也推出了Windows 10 IoT版本,作为智慧家庭行业引导者的海尔,在基于对智慧家庭的深入洞察,也对外发布了物联网时代首个专为智慧家庭定制的生态操作系统UHomeOS。

(二)物联网平台

在科技企业纷纷涉足物联网产业后,至此各种物联网相关联盟相继成立,以开放平台为诱点,借此吸引更多的支持者加入并巩固自身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不少涉及到物联网相关领域的厂商也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明朗,其中以提供软件、平台的厂商将会是物联网领域最大的受益者。

苹果多年前就发布基于智能家居生态的HomeKit平台,为加速Homekit平台的推进,苹果发布基于HomeKit的应用程序Home,各大家居配件厂商都宣布了对HomeKit的支持,用户可以使用Home应用直接控制家中的灯光、窗帘、门等设备。以及也将融合Siri语音助手,透过语音来控制家中的所有智能家电,即使你不在家,依然可以通过Apple TV作为智能家居中枢,用Home应用来控制家居产品。

海尔则在2014年3月率先对外布了全球首个U+智慧生活平台,海尔U+平台的推出,不仅代表了在智能家居领域布局从做产品到做平台变迁,也在行业树立了典范,构建了全球首个完整的生态平台,开启智慧家庭新生态,并成为物联网时代下最大平台级公司。

另外,在国内声称第一物联网云服务平台的机智云,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越来越清晰,在物联网时代,平台不仅可实现各设备的互联互通,其核心是数据的集散中心,所形成的数据加以利用,将会诞生出很多创新商业模式及应用,其中“云”作为各种设备联网后所产生的数据提供存储、管理、分析等,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石。

在机智云创始人兼CEO黄灼先生看来,物联网是一个有机互联的生态系统,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未来将更广泛应用于物联网,但数据分析、云端安全等技术,全球专业人才也不多。作为最有影响力的物联网开发平台,机智云要继续为开发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开发工具,帮助他们低成本快速进入物联网行业。

数据服务正成为“云”变革的重中之重,Jasper作为全球物联网服务平台的独角兽,设计出了一款基于云的行业领先的物联网平台,目前世界一流品牌在内的3500多家企业选择他们的物联网服务,利用Jasper平台帮助管理数以百万计的互联产品和设备,该企业于2016年2月被思科14亿美元收购。一切事物都将与互联网相连,引领下一次革新,为迎接这一波机遇,思科不仅成立了物联网部门,而收购Jasper 是思科对物联网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整体战略之一。

亚马逊也在全力以赴进军物联网,不仅发布发了AWS IoT平台,可以让联网设备轻松且安全地跟云应用和其他设备进行交互;与此同时,亚马逊所推出的Echo是当今最畅销的消费级智能产品,由于采取了在语音识别上更加开放的策略,整合了更多的第三方资源,最后Echo销量也是一路攀升。

亚马逊在智能家居领域所取得成功,是无意打造生态系统,却最终收获了众多企业参与到这一生态体系下,在2017年CES展会上,兼容亚马逊人工智能语音助理Alexa产品无处不在,让亚马逊出尽风头,更让智能语音Alexa迅速爆红,以语音控制为入口轰动业界。

(三)物联网通信

物联网的场景虽然很美好,但涉及到太多跨品牌、跨平台、跨设备之间的无线通讯,贯穿所有物联网设备所需要各平台和解决方案互通为基础,才能使物联网得以实现,于是各通信巨头早已在物联网产业跑马圈地,希望主导该领域。

目前的诺基亚专注于通信市场,尤其以156亿欧元收购阿朗后,视为物联网领域布局的核心一环,有助于诺基亚加速发展5G、物联网等未来技术。物联网作为诺基亚的转型核心战略之一,5G大规模连接让诺基亚迎来重大变革。

华为自提出物联网战略之后,其发展愿景为“更美好的全联接时代”,并表示,我们正在迈入一个激动人心的智能化时代。然而连接是“万物互联”基础,作为要连接世界的华为,致力于构建领先的物联网联接能力。

目前华为已成长为年销售规模超5000亿人民币的世界级公司,且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到2020年,华为有望实现1500亿美元(约为1.03万亿人民币)销售目标,这个目标也是任正非在去年6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所提到,这个底气正是基于信息化社会向智慧化社会迈进时所蕴酿的机遇。

华为和全球领先运营商运用NB-IoT助力万物互联落地,构建NB-CIOT的生态系统,力挺NB-IoT发展,并致力于打造一个稳健、开放的 NB-IoT 生态系统,推动 NB-IoT 技术创新和商用,与各合作伙伴将共同开创一个更美好的全连世界。

文章版权声明

 1 原创文章作者:汇维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52hwl.com/109473.html

 2 温馨提示:软件侵权请联系469472785#qq.com(三天内删除相关链接)资源失效请留言反馈

 3 下载提示:如遇蓝奏云无法访问,请修改lanzous(把s修改成x)

 免责声明:本站为个人博客,所有软件信息均来自网络 修改版软件,加群广告提示为修改者自留,非本站信息,注意鉴别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2月19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24年2月19日 上午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