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中共沁县县委意识到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干部,因此决定开设一所干部学校,以满足革命根据地对人才的需求。5月24日,沁县耕读师范在西圪陀正式成立,首批招生50名学生,采取军事建制,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由张艾如担任。
沁县耕读师范的办学宗旨旨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围绕“为政治服务、为战争服务、为生产服务”的目标展开教育教学。学校没有固定的学制和授课时数,抗日政府可根据需要随时调动师生参与各类政治工作和社会活动。学生的来源多样,既包括在职干部和小学教师,也涵盖干部子女及乡村高小毕业生,入学年龄也没有限制,从十六七岁到二十多岁都有。这种灵活性反映了当时特定环境下对教育的需求,务实且以服务于大局为核心。
学校设有八门课程,内容涵盖根据地建设、国语、数学、时事、生产、对敌斗争、史地、医药卫生等,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根据需要自编教案,学生则通过记策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直到第四队招生时才开始有少量印刷资料。学校采取半耕半读的形式,师生不仅学习,还参与农业生产,培养实践能力。
沁县耕读师范还在月岭山种植了义田,开垦了大量荒地,年均打粮百担以上。同时,师生们还经营豆腐坊、菜园以及女生纺纱织布等,形成了“以工补学”的良性循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随时可能被抽调参军或投身其他革命工作,充分体现了学校与革命实践的紧密结合。
1945年春,由于缺乏畜力,校长张艾如带领师生连夜潜入敌军据点,成功夺回了两头骡子,表明学校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勇敢和机动性。同年学校招生50名,改名为沁屯襄耕读师范,并在太岳行署的教师节表彰会上被树立为全区敌后生产、勤工俭学的榜样。此后,冯毅对学校进行了一个月的考察,并总结经验,发表在《太岳政报》上,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
学校还成立了剧社,自编自演了50多个剧目,并在寒暑假期间深入三百多个自然村进行巡演,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展示了学校在文化宣传方面的积极作用。1946年,学校招生110名,编为第三、第四队。随着教育工作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校名也经历了多次更改,最终迁至屯留县老军庄,并更名为沁屯中学,进一步满足了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抗日战争期间,学校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47年,全县掀起了大规模的参军运动,学校师生积极响应,80人参军、20人参干,部分优秀学生还被送往全国知名军事院校深造。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学校的教育工作从未间断,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人才。按照统计,学校在6年的办学期间,共招收了超过500名学员,培养了200余名毕业生。
张艾如作为学校的校长和党支部书记,始终坚持教育与时俱进,灵活应对变化的时代需求。学校虽然经历了多次更换校名和校址,但其服务革命、培养人才的初心始终未改变。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当时教育的特殊性和必要性,也展示了那个时期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文章版权声明
1 原创文章作者:汇维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52hwl.com/113082.html
2 温馨提示:软件侵权请联系469472785#qq.com(三天内删除相关链接)资源失效请留言反馈
3 下载提示:如遇蓝奏云无法访问,请修改lanzous(把s修改成x)
4 免责声明:本站为个人博客,所有软件信息均来自网络 修改版软件,加群广告提示为修改者自留,非本站信息,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