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字仲淹,道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人,是隋朝著名的教育家与思想家。自幼家学熏陶,精通《五经》。《三字经》中将其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他的六部著作:《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虽在唐代已失传,但《文中子说》得以保存,乃其弟子姚义、薛收所编。《中说》为王通与门人的问答笔记,内容仿《论语》编纂,分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十篇。传说王通15岁开始教学,18岁时游历访学,刻苦读书,学业大进。隋文帝仁寿三年,王通考中秀才,西游长安,向隋文帝呈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深得赞赏。然而在与公卿讨论时,却遭到冷落排挤,作《东征之歌》,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王通,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一说生于580年,现无考证。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山西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王通,《隋书》无传,新、旧《唐书》王绩(其弟)、王勃(其孙)、王质传中虽均曾提及,然皆极简略,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参考其它文献,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中说·立命篇》有夫子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据说在隋文帝仁寿三年(603),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没有受到重用。大约是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
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王通弃官归乡后,便潜心钻研孔子的六经,据说曾经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典,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经过一番研究,王通自觉很了不起了,便以圣人自居,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并开始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识,方之庄周。这个记载大体是可信的。后世附会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显然是胡拉硬扯的伪造。
文章版权声明
1 原创文章作者:汇维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52hwl.com/113265.html
2 温馨提示:软件侵权请联系469472785#qq.com(三天内删除相关链接)资源失效请留言反馈
3 下载提示:如遇蓝奏云无法访问,请修改lanzous(把s修改成x)
4 免责声明:本站为个人博客,所有软件信息均来自网络 修改版软件,加群广告提示为修改者自留,非本站信息,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