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字仲淹,是隋代山西的私人教育家,以其深厚的家学和儒学素养,在历史上享有文中子的美誉。尽管《隋书》对他的记载简略,但通过其他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出身显赫,父亲王隆曾以国子博士的身份受到隋文帝的赞赏。王通自幼便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十五岁即能授徒,显示出卓越的学术才能。在隋文帝仁寿三年,王通曾西游长安,向皇帝献策,但未获重用。随后,他选择弃官归乡,专注于著书讲学。据传,他曾师从东海李育、会稽诸家,深入研究儒家经典,甚至自命为圣人,撰写了《王氏六经》或《续六经》,并在家乡白牛溪聚徒授业。关于唐初名臣与他有关的记载可能是后人的附会,他的学术成果《续六经》在唐代已大多散失,现存的《元经》被认为可能是伪造的。
尽管如此,《中说》一书,尽管并非王通所作,却由他的门徒姚义、薛收编纂,反映了王通的言行。该书虽经王通之子福寺的编排有所改动,但仍保留了其师的部分思想。《中说》中体现了王通的政治主张,如恢复王道,倡导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性。在哲学上,他探讨天人关系,表现出朴素唯物主义和主变思想。在文学上,王通主张改革文风,本文、诗皆注重实用,体现了他的文学观念。
王通作为一位私人教育家,其思想在政治、哲学和文学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尽管其《续六经》的学术价值存疑,但其门徒的回忆录《中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其思想的重要窗口。在历史的长河中,汾亭成为一个充满文化韵味的词汇,承载着古代士人的风雅和理想。隋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王通,因上书不被采纳,选择隐居在河汾之间,以教学为生。他常在汾亭中讲学,与弟子们游憩其间,留下了许多关于学术和生活的美好记忆。
关于汾亭的具体位置,随着时间的流逝,已难以考证。它在历史文献中的多次提及,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士人生活的生动画面。王通在汾亭中吟诗作画,与弟子们共度时光,这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场所,更是心灵交流的港湾。《中说·礼乐》记载:子游汾亭,坐鼓琴。这段描述生动地勾勒出王通在汾亭中的生活场景。他坐在亭中,弹奏古琴,与弟子们分享音乐和哲学的奥秘。这种雅致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后人追忆和向往的对象。
清初文人钱谦益在其《蔚村温如陈翁八十寿序》中提到:确菴子门人日进,户履恒满,人又将以为汾亭、江门。这句话表明,汾亭不仅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地点,更象征着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追求,成为了后世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无论是王通在汾亭中的学术探讨,还是钱谦益所描述的门人日进,汾亭都成为了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河东学派也称河汾学派。汾河从河东大地自北而南穿过,故河学派东又称河汾学派。以明薛瑄为代表的学派。因瑄为河东(今山西一带)人,故名。恪守周敦颐和二程之学,尤推崇朱熹,谓朱子之功,不在孟子下(《读书录》)。认为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明史·薛瑄传》)。与王守仁姚江学派相对峙。修己教人,一本程、朱,以复性为主。修正朱熹理先气后说,认为理只在气中,决不分先后,天下无无气之理,亦无无理之气(《读书录》)。又认为气有聚散,理无聚散(同上)。在家乡讲学十余年,弟子甚多,对后世有相当影响。门人阎禹锡、张鼎、张杰,传播师说,皆名重一时。此派主要人物还有段坚、王鸿儒、周蕙、薛敬之、吕柟、吕潜、张节、李挺、郭郛、杨应诏等。参见崇仁学派。历史的介绍如下:一、河东——中华文明的直根所系黄河从老牛湾折头而南,又于风陵渡掉头东去,将一方沃土挽在臂弯中,这一方沃土名字就叫河东。狭义河东,指今山西省运城、临汾两市(即晋南)一带;广义河东,指今山西省南、中部(即晋南、晋中)一带或整个山西境内。河东,正好处在太
文章版权声明
1 原创文章作者:汇维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52hwl.com/114157.html
2 温馨提示:软件侵权请联系469472785#qq.com(三天内删除相关链接)资源失效请留言反馈
3 下载提示:如遇蓝奏云无法访问,请修改lanzous(把s修改成x)
4 免责声明:本站为个人博客,所有软件信息均来自网络 修改版软件,加群广告提示为修改者自留,非本站信息,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