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享年34岁。王通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中说·立命篇》有夫子(指王通)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据说在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没有受到重用。大约是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文献载,王通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后世附会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但据考证并不是事实。王通著有《续书》150篇,《续诗》360篇,《礼论》25篇,《乐论》20篇,《易赞》70篇,《元经》50篇,合称《王氏六经》,共百余卷。年久散佚,传世著作仅《中说》一书,记载王通与门人交游对答之语。由门人薛收、姚义搜集整理,共五卷。王通上承孔孟,下接韩愈、李翱以达宋代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政治上,他以恢复王道为目标,倡导施行仁政,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哲学上,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这个核心,阐述其自然观、发展观、认识论思想,主流是唯物主义的;在文学上,本文主理,论诗主教化之用,论辞主约、达、典、则,这些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进步意义。王通简介王通,字仲淹,是隋代山西的私人教育家,以其深厚的家学和儒学素养,在历史上享有文中子的美誉。尽管《隋书》对他的记载简略,但通过其他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出身显赫,父亲王隆曾以国子博士的身份受到隋文帝的赞赏。王通自幼便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十五岁即能授徒,显示出卓越的学术才能。在隋文帝仁寿三年,王通曾西游长安,向皇帝献策,但未获重用。随后,他选择弃官归乡,专注于著书讲学。据传,他曾师从东海李育、会稽诸家,深入研究儒家经典,甚至自命为圣人,撰写了《王氏六经》或《续六经》,并在家乡白牛溪聚徒授业。关于唐初名臣与他有关的记载可能是后人的附会,他的学术成果《续六经》在唐代已大多散失,现存的《元经》被认为可能是伪造的。尽管如此,《中说》一书,尽管并非王通所作,却由他的门徒姚义、薛收编纂,反映了王通的言行。该书虽经王通之子福寺的编排有所改动,但仍保留了其师的部分思想。《中说》中体现了王通的政治主张,如恢复王道,倡导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性。在哲学上,他探讨天人关系,表现出朴素唯物主义和主变思想。在文学上,王通主张改革文风,本文、诗皆注重实用,体现了他的文学观念。王通作为一位私人教育家,其思想在政治、哲学和文学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尽管其《续六经》的学术价值存疑,但其门徒的回忆录《中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其思想的重要窗口。尼父的诗词尼父的诗词是什么尼父的诗词有:《王通·讲学尊尼父》《论六事·尼父乘桴居九夷》。尼父的诗词有:《挽亮奇·奔车尼父竟虚言》《王通·讲学尊尼父》。结构是:尼(半包围结构)父(独体结构)。拼音是:nífù。注音是:ㄋ一_ㄈㄨ_。尼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亦称尼甫。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故称。二、引证解释⒈亦称尼甫。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故称。引《左传·哀公十六年》:_天不_,不_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__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汉班固《白虎通·圣人》:孔子反宇,是谓尼甫。唐李涉《怀古》诗:尼父未适鲁,屡屡倦迷津
文章版权声明
1 原创文章作者:汇维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52hwl.com/113247.html
2 温馨提示:软件侵权请联系469472785#qq.com(三天内删除相关链接)资源失效请留言反馈
3 下载提示:如遇蓝奏云无法访问,请修改lanzous(把s修改成x)
4 免责声明:本站为个人博客,所有软件信息均来自网络 修改版软件,加群广告提示为修改者自留,非本站信息,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