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汾亭成为一个充满文化韵味的词汇,承载着古代士人的风雅和理想。隋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王通,因上书不被采纳,选择隐居在河汾之间,以教学为生。他常在汾亭中讲学,与弟子们游憩其间,留下了许多关于学术和生活的美好记忆。关于汾亭的具体位置,随着时间的流逝,已难以考证。它在历史文献中的多次提及,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士人生活的生动画面。
王通在汾亭中吟诗作画,与弟子们共度时光,这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场所,更是心灵交流的港湾。《中说·礼乐》记载:子游汾亭,坐鼓琴。这段描述生动地勾勒出王通在汾亭中的生活场景。他坐在亭中,弹奏古琴,与弟子们分享音乐和哲学的奥秘。这种雅致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后人追忆和向往的对象。
清初文人钱谦益在其《蔚村温如陈翁八十寿序》中提到:确菴子门人日进,户履恒满,人又将以为汾亭、江门。这句话表明,汾亭不仅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地点,更象征着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追求,成为了后世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无论是王通在汾亭中的学术探讨,还是钱谦益所描述的门人日进,汾亭都成为了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说》这本书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隋代有个儒学大师叫王通,15岁时开始从事教学活动,18岁时游历四方,后来面见隋文帝,呈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深得隋文帝赞赏,被召之为官。后来,王通辞官归乡,一心将兴王道的志向付诸于著述《六经》和聚徒讲学的文化教育事业上去。他决心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以著述和教学来为弘扬儒学做贡献。
王通前后用了9年的时间著成了《续六经》,也称《王氏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等,共80卷。《续六经》完成后,王通名声大噪,求学者纷至沓来,盛况空前,有河汾门下之称。不仅弟子多达千余人,他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名流,其中学生薛收、温彦博、杜淹等,友人房玄龄、魏徵、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都是隋唐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王通教学,分门授受,他的学生窦威、贾琼、姚义授受《礼》,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授受《乐》,杜淹、房乔、魏徵授受《书》,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授受《诗》,叔恬授受《元经》,董常、仇璋、薛收、程元授受《六经》之义。通过通学和兼学两种形式,培养出一大批各门类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学术的繁荣提供了新鲜内容的儒学理论。
王通去世后,学生们私下为他上谥号为文中子。为了纪念他,同时弘扬他在儒学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众弟子模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中说》一书,又称《文中子中说》、《文中子》。王通的《续六经》在唐代失传,只有《中说》流传下来。《中说》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为10个部分,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参考。
其中包括了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关朗篇等。《中说》虽在形式上仿效《论语》,在内容上却有所创新,并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王通以昌明王道、振兴儒学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要依靠各种人才,而人才的养成必经学校的培养,有了合格的人才,王道才能倡明,儒学才能振兴。王通处于儒、佛、道三教争衡碰撞的思想动荡时期,传统儒学教育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而且儒家思想本身也出现陈旧和僵化的现象。为了振兴和发展儒学,王通认为一味排斥佛道并非良策,而应探索一条融合三教的合理途径。王通明确提出了三教可一的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吸收佛道思想及方法之长,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养料。
王通在一生为振兴儒学奋斗的同时,非常重视道德伦理方面的建设,尤其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并提出了有关的原则和方
文章版权声明
1 原创文章作者:汇维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52hwl.com/114088.html
2 温馨提示:软件侵权请联系469472785#qq.com(三天内删除相关链接)资源失效请留言反馈
3 下载提示:如遇蓝奏云无法访问,请修改lanzous(把s修改成x)
4 免责声明:本站为个人博客,所有软件信息均来自网络 修改版软件,加群广告提示为修改者自留,非本站信息,注意鉴别